关灯
护眼
      

  事情就这么定了,李隆基给了他十万兵马.十万兵马原本也已足够了,可是糟糕的是,李林甫建议说派一个监军,就像现在的政委一样,而且权力好像更大一点。本意是对于主帅相互牵制,免得万一主帅权力过大,导致影响战局。这个做法其实也无可厚非。但关键是李林甫推荐的监军叫杜可,乃是李林甫的心腹。这就麻烦了。李多多可想而知,以后必定会处处受其节制。

  但是李隆基似乎并没有反对意见。当皇帝的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势力均衡,而不是一家独大。

  李多多见圣命难免,只得如此。

  一番整顿之后,带领十万大军前往晋州要塞。

  与此同时,晋州要塞之外,有一支军队正穿行在横山的峰谷之间。

  站在队伍中段,向前望不到头,向后望不到尾。浩浩荡荡,人马数以万计。前军已踏入横山南麓的谷地,而后军犹在云山深处。

  西夏权相堂中仁便身在这支队伍之中。他骑着一匹河西骏马,头戴饰着金花的毡帽,套了一身紫花窄袖的圆领长袍,一条金带系在腰间,虽然是汉人,但完全是西夏贵族的装束。

  堂中仁是当今西夏太后的弟弟,也即是西夏国主的舅舅。尽管他刻意留起了胡子,但依然遮不住他的年纪。他的姐夫因在御驾亲征过程中中了一箭,后来因箭疮不治而驾崩。之后,这对年轻的姐弟就掌握着西夏的国政。

  不过姐弟并不是就此可以高枕无忧,如果不能满足那些欲壑难填的豪族,姐弟就坐不稳江山。

  西夏国的国计只有一半能靠着自产。剩下的缺额,大部分要依靠大唐的岁赐补足,每年大约二十万贯上下的银绢,对西夏来说是个不容有失的收入。但岁赐往往都要分赐给臣下,并不足以填补亏空,剩余一部分就是要靠劫掠。故而西夏免不了要年年用兵,等财物抢到手,再上书求和,照样拿着岁赐。

  但是后来,这一套招数就越来越难了。堂中仁叹了口气,脚下虎狼群伺,即便是身居高位,也一样睡不安稳。而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强硬,这两年已经陆陆续续吃好几次败仗,尤其是那一役,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八座寨堡,竟然在一日之间被全数踏破,让他在朝中没少被人冷嘲热讽。

  今次堂中仁领军南下,也是被逼着打起先发制人的主意。

  晋州的确是兵家要地,一个唤作滴水崖的地方。崖石险峭,高出地面十数丈,易守难攻。

  此次堂中仁领军对外号称三十万,实际也动用了十一万大军,所以的主力还是放在晋州要塞。

  堂中仁曾经对外自称过国中控弦五十万,但实际上随时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十五六万。所谓的五十万,是把国中从十六到六十的男丁都算上的数字,动员上一次,国力没个一两年都无法恢复。眼下的十一万大军,已是西夏国中大半兵力,即便是西夏国内要地,也就只剩三五万兵在防守着。

  压在堂中仁肩膀上的担子沉重得让他都难以支撑,一旦失败,就是万劫不复。在分出了筑城军和几支偏师后,被他带着南下攻打晋州要塞的,就只有八万了。而护翼在他身侧的也是国中最为精锐的环卫铁骑。

  卫翼天子的精锐护卫,分为六班直和铁骑两个部分。

  宿卫宫掖的六班直成员,多半是国中各豪族中擅长弓马的贵胄子弟,既有加强国主与豪族联系的用意,也有作为人质的成分在。总数五千人,除非天子亲征,否则绝不出动。

  而环卫天子出行的铁骑,则是从各大监军司的铁鹞子中精挑细选出来。总数三千,分为十部,相当于唐朝的十个指挥,在骑兵中最为精锐。跟随天子南征北讨,战功卓著。今次堂中仁引兵南侵,他的姐姐让他带出来了五部一千五百骑。

  在山道上转过一道弯,出现在前方依然是重重山峦。眼看着盘山道蜿蜒至山谷中,长长的人龙让堂中仁有些心浮气躁,“这里离晋州城还有多远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