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黄平镇是一个位于宛城以南五十里外的一个小镇子,镇子人口不多,只有六十几户人家。镇子里的镇民可以说互相之间非常熟悉,哪个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半晌功夫就能传遍整个镇子。

    镇子外不远有一座废弃了十几年的破庙,唤作延历寺。元朝时因为信奉佛教,所以和尚庙在中原遍地开花,这个破庙就是几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和尚修建的。

    原本延历寺里的几个和尚靠着到黄平镇化缘倒也活的比较滋润,直到三十多年前红巾军带头抗起反旗,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。

    由于各地的寺庙侵占了无数田地却不缴纳田赋,所以大明朝廷开始压制佛教的规模,重新发放佛教度牒。这使得无数和尚因为得不到度牒,而不得不重新还俗,一时间数不清的寺庙被荒废,同时大片田地重归朝廷手中。

    延历寺本就是新起的小寺庙,寺中的和尚自然也得不到朝廷发放的度牒,几个和尚也理所当然的被逼还俗了。

    黄平镇中的镇民本就是信道不信佛,之前照顾那些和尚也不过是心地纯朴罢了。和尚离开后,镇民也不会到延历寺上香,长此以往延历寺自然而然也就破败了。

    此时天空中风雨大作,天地间只能听见暴雨打在地面和风声呼啸在耳边的声音。延历寺外的土道已经被漫天雨水冲刷的泥泞不堪。几颗瘦小的杨树被狂风吹断了树干倒在路中间。

    猝然间,十匹快马从断树上方一跃而过,直奔延历寺方向而去。不过片刻功夫,十匹马已经飞奔到寺庙门口。几个汉子飞身跃下了马背,先是将马缰拴在屋檐下的柱子上,而后纷纷躲进寺庙中避雨。

    一身湿漉漉的方云山刚进入庙中,便开口吩咐道:“大家快点收集木柴将火堆升起来。”身后众人也不多说,立刻分散开,四处收集可燃之物。

    延历寺虽然已经破败多年,但当年修建时显然很用心。不仅四周的墙壁没有倒塌,头顶的瓦片也没有任何破损。倒是个遮风挡雨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延历寺的佛堂占地不大,横竖也就三十丈左右。佛堂中间被四根大红柱子上下支撑,柱子上的红漆已经掉落了不少,露出里面有些泛黑原木。屋顶已经结满了一片片蜘蛛网,四周的窗户也都破破烂烂,被大风吹的吱呀作响。

    大堂正中的佛台上供奉着一尊阿弥陀佛的石像,石像上结满了厚厚的灰尘,抬起的右手已经掉在地面摔成几块碎石。大厅的地面倒是有些整洁,角落处摆放着一堆枯树枝,想必是一些经常上山的镇民准备好的,已备平时不时之需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一行人数众多,还要烘干衣物,所以柴火要多生几堆,角落的树枝显然不够。浑身不断滴水的赵武四处打量了一阵,而后拔出宽剑走向佛台前的供桌。

    程道儒也在寻找能够生火的东西,见赵武提剑站在供桌前,顿时知晓他的想法,于是开口向赵武问道:“我说赵兄,你不会是想要把供桌拆了生火吧。”

    供桌可是供奉神灵和祖先时摆放贡品的地方,可以算是个神圣庄严的器物。通常不会有人想到要用供桌来生火。

    赵武已经举起宽剑,闻言转头看向程道儒奇怪道:“程兄你还信奉佛教?”

    程道儒随意摆了摆手,淡淡回答道:“赵兄误会了,在下只信奉圣人之道,对佛教没有一点兴趣。”

    赵武“哦”了一声,而后转头直接挥剑砍下。只听咔嚓一声脆响,宽大的供桌瞬间被砍成两半。赵武又是一阵乱砍,方才还保存完好的供桌已经变成一堆柴禾。

    赵武收剑入鞘,才接着开口对身后走来的程道儒说道:“我正好也最讨厌和尚,既然如此还想那么多做什么。”

    程道儒走到赵武跟前,先是无所谓的耸了耸肩,这才与赵武捧起地上的柴禾走回大堂中间。

    习武之人手脚自然很快,不到一会儿的功夫,大堂中间已经升起了两堆篝火。篝火上方还用绳子搭起了一个晾衣架,几个人将已经湿透的衣物全部挂在绳子上,赤条条的坐在篝火旁烤火取暖。

    虽然外面又是狂风又是暴雨,但毕竟是夏天,气温还算太低。哪怕是没有穿着衣服,在火堆边倒也不会觉得很冷。

    嵩阳书院和嵩山剑派分坐在火堆旁,两个火堆并未靠的太近,毕竟都是赤裸着身子,哪怕都是男儿身也要保持些距离。